
津滨海讯(记者 陈西艳 郑超越 报道 陈刚 摄影)从自主修复新中国第一座万吨级港口——塘沽新港,到承揽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从成立新中国第一支筑港队伍到构建起以国家级研发平台为支撑的科研体系,打造顶尖的专家与技能工匠团队,锻造34项'杀手锏'技术安全配资,这背后,是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一航局”)八十载砥砺奋进的身影。11月12日,在中国筑港事业迈入80周年的重要节点,中交一航局2025年科技大会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
图片
本次大会以“总结八十年创新成果,共话行业前沿技术”为核心,汇聚国内顶尖院士专家、政企负责人及高校科研机构代表,系统总结了80年来我国港航建设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核心装备与经典工程案例,共商行业高质量发展未来。
图片
从“筑港摇篮”到“超级工程”
中交一航局最早成立于1945年11月12日,当时名为塘沽新港工程局,后几经变迁安全配资,于2005年更名为中交一航局,公司总部于2008年3月进驻滨海新区。这是新中国第一支筑港队伍,可谓是诞生于天津、成长于全国的“筑港摇篮”。
中交一航局党委书记、董事长万军杰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中交一航局成立80年来,始终坚持科技兴企、技术立企,先后承揽了天津港、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平陆运河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深耕港口建设、海洋岛礁、沉管隧道等关键领域,开展了60余项技术与装备“锻长补短”和“卡脖子”技术攻关,锻造34项“杀手锏”技术,布局136个特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培育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高端装备与专业人才队伍,为中交一航局推动产业升级、拓展市场空间、培育未来产业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起全产业链全领域的竞争优势。例如在深中通道建设中,打造了世界首艘沉管运安一体船等世界领先的核心装备和成套技术,推动世界外海沉管隧道施工进入智能化时代。由中交一航局参建的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图片
面向未来 蓄积发展动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中交一航局正依托广西平陆运河、新疆乌尉高速、厦金大桥、木垒风电项目、天津海河柳林设计之都等重大工程,持续强化核心科技攻关、推动数智建造,加速技术迭代升级与产业生态协同,提升核心竞争力。
记者从会上获悉,未来,中交一航局将以更高站位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全产业链资源融合集成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创新布局,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更大价值,为建设科技强国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牵引与科技支撑。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深化“交通+”“数智+”“绿色+”“融合+”创新,落实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系统打造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新引擎。将以更实举措营造创新生态。加速推动解放思想、解放人、解放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见效成势,着力锻造一支政治可靠、专业过硬、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
图片
图片
专家学者论道港航事业发展
本次大会凸显“高端化、专业化、前沿化”特点。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河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郑金海,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席工程师、教授苏权科,海岸与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宁德志等知名院士专家围绕软基处理、近岸浮式平台、波浪能发电等前沿技术作主旨报告,搭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交流平台,强化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为我国港航行业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载体。苏权科分享的《近岸浮式多功能试验及环境可持续微平台》引人注意。在报告中他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正在重塑海洋环境格局,海平面上升、极端风暴频发及海洋热力过程增强,使近岸海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复合压力,该项目在海上人居,海上能源站,海上农业、旅游,海上科研,以及引领高端海洋工程产业集聚等方面都有现实意义,旨在为大湾区培育全新的浮式人居生态系统,以应对气候变化、节约土地资源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智能建造与绿色低碳”分论坛环节,来自各领域的技术专家聚焦技术应用落地,围绕跨海通道建设、海洋基础施工、智能建造技术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研讨,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创新共识安全配资,为发展海洋经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解决方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一手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