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凌晨3点,静谧的伶仃洋上大福证券,腾空而起的烟花点亮了墨色的夜空。偌大的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上,上百名建设者爆发出热烈掌声。历经25小时连续作业,超级工程深中通道E5管节成功安家海底。
图片
从世界最长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到世界最长最宽的钢壳沉管隧道,再到我国北方首条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十几年来,一航局发挥水工核心技术优势,不断巩固着中交集团在沉管隧道施工领域的核心优势。
时光穿梭,历史的镜头拉回75年前。1945年11月12日,一支建设队伍扎根渤海之滨,自此,我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筑港力量。随波逐浪、一穷二白,在没有大型施工机械、没有完整施工图纸的情况下,这支筑港队伍在泥水中摸爬滚打,靠手抬肩扛,修复了新中国第一个万吨级深水港——塘沽新港。
1952年10月25日,在开港后的第五天,毛泽东主席视察塘沽新港。站在码头上,毛主席对一航局深切嘱托:“今后我们还要建设更多更大更好的港口。”这座港口,成为新中国筑港事业的起点。自此,全体筑港人“四海为家,流动为荣”,先南下湛江,又北上徐州,在全国多地播下了筑港火种。因工程需要,许多筑港人留在了“第二故乡”,逐渐发展为新的筑港力量,一航局因此被誉为新中国的“筑港摇篮”。
图片
随着我国对外经贸逐渐恢复,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掀起筑港高潮,史称“三年大建港”。3年间,一航局承担了全国48个新建深水泊位中的25个,一座座港口的崛起,记录了一航人“宁让汗水漂起船,不让工期拖一天”的责任担当。
上世纪90年代,改革的钟声响彻中华大地,铸就半个世纪辉煌的一航局大福证券,迎来“两个根本转变”的历史性转折,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当时,我国北方港口建设大幅萎缩,危急关头,一航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启动“三项制度改革”,向基层下放经营权,在市场中搏击风浪。进军南方市场、进入公路市场,拥抱变革,让一航局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中站稳了脚跟。
图片
期间,一航人参建了我国首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在被当地渔民称为“鬼区”的最难施工标段,最晚开工、最早完工,被誉为“筑港精锐”;在我国最大的水运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航局创造了连续4个月施工产值突破亿元、一个项目年施工产值10亿元等多项纪录;2006年,一航局参建太中银铁路,正式进军铁路市场,成为首批进入铁路市场的路外施工企业。一航人抓住历史机遇,“干一流的,做最好的”,还先后完成了上海浦东机场、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第29届奥运会青岛国际帆船中心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在21世纪初实现了合同产值“双超百亿”的跨越式发展。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特别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市场竞争格局再次发生深刻变革。水工市场严重萎缩,大市场、大业主的发展模式和项目大型化、综合化、高端化的趋势成为主流。一航局紧跟中交集团战略,开启了“工商交融、工商并举”的再一次转型。
图片
2018年,一航局明确“五商”定位,由单一的工程承包商向投资商、运营商、发展商转变。针对经营版图不均衡问题,加速南移步伐,在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进行实体企业布局,在业务结构上,打破水工“一头沉”局面,水工、路桥、市政、房建“四驾马车”并驾齐驱。2019年,一航局新签合同额中水工业务占比降至16%,转型后的业务格局更为均衡。
坚守核心优势,一航局在“涉水”领域提品质、挖存量,在海上风电、水利水电、水环境治理等新领域加速进军,累计承揽水环境项目超百亿元,与传统的港口码头、船坞船闸、跨海跨江通道等水工建设交相辉映,这也坚定了一航局深耕“江河湖海”领域的自信。依托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世界级跨海通道建设,一航局研发了“外海大直径钢圆筒振沉快速成岛”“沉管浮运安装”等大批核心技术,并自主研发出世界首制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世界最大最先进碎石整平船等成套装备,奠定了外海沉管隧道施工的核心优势。
上陆进城,一航局在“大交通”“大城市”领域育能力、拓空间。近年来,相继投资建设了大连湾海底隧道、玉湛高速等多领域重点项目;浩吉铁路、鲁南高铁、玉磨铁路,勾勒出一条又一条交通大动脉;中交汇通横琴广场、湖北金控大厦等一批超高层建筑不断刷新一航局乃至中交的高度。天津地铁11号线、雄安CEC智慧停车场、三亚综合管廊等项目,为进军城市拓展新空间。
图片
75年,从一抹微亮到闪耀光芒,“筑港摇篮”书写了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的奋斗篇章。2020年,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形势和新冠疫情的冲击,一航局再次加快改革步伐,在“对标世界一流”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持续阔步前行。
来源
一航局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原标题:《启梦海洋大福证券,“筑港摇篮”再谱新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一手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